Key word
**SPF(Sun Protection Factor)
**UVB(Ultraviolet B)中波紫外線
**PA(Protection grade of UVA)/或PPD
** UVA(Ultraviolet A)長波紫外線
**Waterproof防水性
**Sweatproof 抗汗性
~SPF/指的是對 UVB的防禦能力,可防止曬紅、曬黑~
UVB因為波長僅290-320間,所以不會深入到肌膚底層,只會停留在表層。因此一般所謂的太陽會曬紅、曬黑肌膚,指的就是UVB。
通常在沒有做任何防曬的狀況下曬太陽,大約10分鐘肌膚就會出現泛紅的跡象。而防曬品能夠抵擋多久UVB,就是看緊接在SPF後的數字。
若是SPF15,就將15與10相成,就是延緩曬紅的時間;SPF20,就表示可延長200分鐘。
但不表示用SPF50、60的防曬品,就可拖到500或600分鐘後再補擦,因為期間可能因流汗、碰水使防曬品功能消失。
所以不用一味追求高係數防曬品,經常補充才是正確觀念。
~PA(日系品牌)/PPD(歐系品牌) 顯示UVA的防禦能力,可防止黑色素沉澱~
由於UVA波長較長,約320-400,不會讓肌膚變黑、變紅,但這才是真正引發黑色素形成、肌膚老化、病變的兇手,也因此這是目前防曬品最重視的指標。
PA是以+表示防禦力。愈多防禦能力愈佳,三個+是上限,可抵擋約90%的UVA。一般消費者用兩個+即足夠。
而PPD是用數字呈現,2~4等同一個+,4~6等同兩個+,6~8等同三個+。
~Waterproof/Water/防水性~
防水標示,有些產品直接在品名下方就會打出來,有些則會隱藏在成分表的下方。
同理,當結束水上活動時,立即將身體擦乾,再補充防曬品。
~Sweatproof /Sports/抗汗性~
如何判別防曬品是否有抗汗作用,就看有無Sweatproof。
但即使選用具抗汗效果的防曬品,還是建議在大量流汗後立即拭去汗水再重新擦防曬,才能做到真正滴水不漏的防曬。
~化學性較清爽,物理性不易過敏~
物理性是在肌膚表層形成反光膜,以反射的方式減少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;化學性則是將紫外線大量吸收進成分中,使其不進入肌膚。
純物理性防曬品較油膩,但較不會引起過敏;化學性較清爽,但易引發敏感。
目前業者多半採兩者綜合的防曬,截長補短,達到清爽不油,溫和不刺激的品質。
(資料來源整理自"科技與生活"上課講義)